文昌市铺前镇,坐落在海南岛的东北角,这里曾是比肩海口的繁华商埠,物产丰富,商船云集。在100多年前的海南,“东走西走,离不开铺前和海口”曾广泛流传。
这句流行语如今似乎有了另一种解读,因为随着海南铺前大桥的兴建,海口和铺前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车后两地间的车程将从原来的1个半小时缩短到20分钟,海口和铺前终于不再“咫尺天涯”。
作为我省“一桥六路”重点交通项目中的“一桥”,铺前大桥不仅是推进“海澄文”一体化的交通控制性工程,更是海南自贸试验区海口江东新区的重要门户,是海南省的新地标和新名片。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省交通运输厅、省交通工程建设局积极组织参建单位,克服多台风、强腐蚀区、地震断层等不利施工条件,历时3年多的建设,于11月3日迎来了大桥通车前最重要的施工节点——斜拉桥主桥顺利合龙。
这也意味着距离铺前大桥最终建成通车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国内首座跨越地震活动断层的跨海大桥
刷新多个第一
“三年来,我目睹了铺前大桥建设,不管是节假日,还是高温天气,施工作业总是马不停蹄、日夜奋战。”从铺前大桥动工建设开始,文昌退休老人张光煌就用相机记录下大桥建设过程中的点点滴滴,11月3日更是见证了主桥合龙的一刻。
张光煌说,他是铺前本地人,小时候就喜欢坐在海边,望着大海对面的海口,想象能有一座如彩虹一样的“天桥”,将铺前与海口相连,“如今我们几代人的梦想终于成真了。”
“以前从文昌铺前镇去海口,走老路途经大致坡要3个小时的车程。后来海文高速通了,途经三江镇、罗豆农场,也要1个半小时的车程,而铺前大桥建成通车后,车程会缩短到20分钟。”张光煌开心地说,以后他从海甸岛的家出发,顺着江东大道,过了桥就能回到铺前的老家了。
从规划之初就备受各界关注的铺前大桥全长5.597公里,是我省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桥塔最高、跨度最长的独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也是国内防震、抗风级别最高的跨海大桥,更是目前国内唯一跨越地震活动断层的跨海大桥,刷新了多个海南和国内建桥第一的纪录,建设难度可想而知。
仅以台风为例,据统计,自2016年1月大桥第一根钻孔桩正式开钻以来,截至今年9月底,铺前大桥施工区共经历了14次台风袭击,受影响停工天数多达81天,对大桥工期造成严重影响。
省交通工程建设局局长吕晓宇说,铺前大桥位于强震、强风、强腐蚀区且跨越铺前—清澜地震活动断层,建设条件极为复杂,按照省交通运输厅的要求,为确保工程质量,建设各环节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由国内一流院校机构和大型企业负责设计施工,并针对建设难题开展专项科技攻关,同时铺前大桥建设项目还是国内第一个采用项目管理承包(PMC)模式进行建设的复杂桥梁工程。
借鉴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经验
集结最精干力量
“我和爱人都在铺前大桥项目上施工,他负责钢筋梁焊接前的装配,我负责焊接后的打磨。”今年6月,来自云南的女工杨志会和她的丈夫杨旭盛被公司从大连抽调到海南,支援铺前大桥建设,常年在工地上风吹日晒,这位“90后”女孩挂满汗水的脸已呈古铜色。
“我们项目建设中不仅有‘夫妻档’,还有‘父子兵’。”上海振华重工铺前大桥项目施工部副经理朱曦说,这些工人长期从事桥梁工程建设,是公司的骨干力量,包括他自己在内有30多人曾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我们在焊缝等施工过程中也借鉴了此前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经验,铺前大桥跨越地震活动断层,在某些方面建设难度并不亚于港珠澳大桥。”
在11月3日的主桥合龙仪式现场,工人们就用高超的技术将最后两块钢箱梁完美地焊接在一起。
“铺前大桥钢箱梁是在上海工厂内进行预制,从海上直接运过来,然后采用激光技术进行精密焊接,其精密程度仅次于汽车制造。”吕晓宇说,施工中对焊缝这道工序要求极其严格,强度甚至要大过钢板,焊完后还要用精密仪器测试焊缝里面是否损伤,有没有气泡。为此,项目组还聘请了国内最顶尖的同济大学团队进行监测,确保工程质量。
“铺前大桥复杂的地质条件给施工带来了严峻挑战,按照省交通运输厅和省交建局的要求,我们集结了最精干的力量参与建设。”中咨集团铺前大桥项目管理指挥部指挥长吴敬武说,铺前大桥用钢量和混凝土量是一般同类型跨海桥梁的1.5倍到2倍,大桥两个承台每个下设16根直径4.3米、长38米的钢管复合桩,在国内尚属首次,“相当于把占地面积近300平方米的12层高楼沉于海底,而主墩单个承台也达8000立方米,有效防止了台风等异常气候对大桥的影响。”
“此次合龙段主桥钢箱梁吊装施工采用2台桥面吊机同时起吊,最大起吊重量约240吨,这相当于把40头成年大象同时起吊并在40多米的高空‘走秀’。”中交二航局铺前大桥项目副总工程师向梨梨说,由于合龙对环境和精度要求高,而晚上环境气温变化小,项目部测量人员都是昼伏夜出,反复测试,采集了上万组数据,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行了多次虚拟拼装,确保了此次合龙顺利实施。
多措并举生态优先绿色施工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画面
铺前大桥紧邻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近距离仅为80米。东寨港湿地于1992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我国第一批7个国际重要湿地之一,位于全球8大候鸟迁徙线路之上,是迁徙鸟类,特别是冬季候鸟的重要栖息和越冬场所。
为了保护湿地,让这群特殊“居民”免受打扰,在省交通运输厅、省交建局的严格要求和指导下,铺前大桥的建设者们坚持生态优先,成了这座生态家园的重要守护者。
海南日报记者看到,保护区与临近的施工便道间专门修建了隔离防护网,施工使用的大型设备加装了减震底座,沿路也设置减速、禁鸣的标志,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避免对附近鱼类、鸟类造成影响。
“铺前大桥在照明设计上没有采用高挑的照明设施,而是直接在栏杆柱安装低矮的灯光设施,为夜间施工提供照明。”吕晓宇说,此举就是为了避免灯光对东寨港内候鸟体内导航机能造成干扰。
据大桥项目管理指挥部负责人介绍,按照省交通运输厅、省交建局的部署,指挥部定期开展环保教育,在制定施工计划、安排进度时,也会通过调整工期的方法尽量避开鸟类迁徙的高峰期,降低对鸟类觅食、栖息的影响。
而在施工现场,每天开工前,工人们都会派洒水车进行全路段洒水作业,有效避免生产或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扬尘。
中交一公局铺前大桥1标项目安全总监沈锦强说,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浆都会被收集起来,用罐车运到指定地点排放,这些泥浆以及清洗机械、运输车的废水倒入沉淀池,经过多级别沉淀,浑浊的废水逐渐变清;处理后的废水再通过管道传至洒水车内,用于洒水降尘。“这样的循环利用,既保护了环境,又避免了污染和浪费。”
此外,海南大学海洋学院的老师也会定期受邀来附近海域采集海水样本进行化验,对全线施工海域的水质进行监测。
在铺前大桥所经过的北港岛上,海南日报记者看到,距离大桥不远处,有两只白鹭正在翩翩起舞,而大桥上则是工人们忙碌的景象,两者辉映成趣,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本报海口11月3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