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海口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来说,2019年无疑是一个收获颇丰的年度。在荣获首届“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第八届SEE生态奖、“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称号后,日前,海口生态文明建设再获国家部委表彰,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称号。
一个又一个生态大奖,是海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推动造林绿化、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发展林业产业和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所获得的成效。海口的生态环境持续得到改善,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明显增强,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本。
去美舍河体验红树之美,去五源河观看野生动植物,去鸭尾溪感受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在海口,从内河到滨海,人与湿地的邂逅不期而遇。
海口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海口市从一个湿地资源类型丰富但缺乏系统保护管理的省会城市,一跃成为全球首批18个“国际湿地城市”之一,其中倾注了当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志愿服务组织的许多心血,从中也折射出海口市委、市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
在湿地保护修复工作中,海口采取“湿地+水体治理”“湿地+水利工程”“湿地+土地整治”“湿地+红树林保护”“湿地入城+生态修复”“湿地+南渡江功能提升”等模式,积极开展工作。2018年10月25日,海口凭借优质和丰富的湿地资源,成功摘取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金字招牌。
海口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效果显著,生物多样性也日趋丰富。享有“中国最美小鸟”美誉的蜂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原鸡、褐翅鸦鹃、褐耳鹰等陆续在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发现;7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鹈鹕现身海口羊山湿地……海口“国际湿地城市”的创建,不仅提升了城市的颜值和品质,也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旅游目的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2002年以来,海口市积极贯彻退耕还林政策,共累计投入退耕还林工程政策补助资金5511.26万元,完成退耕还林20000亩。”该名负责人表示,海口通过退耕还林,不仅全市的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林地生态功能得到明显改观,农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
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的基础上,海口坚持统筹城乡绿化、保护“绿水青山”的生态发展观和“造林就是造福、增绿就是增收”的民本意识,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以生态建设为主线,以调整和优化森林结构为核心,以林业产业发展为重点,全面推进造林绿化。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3826.38万元,完成造林绿化面积63773亩,其中组织群众义务植树166.49万株,每年均超额完成海南省下达的造林绿化任务。
在持续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面,自2016年以来,海口共投入604万元,用于椰心叶甲、椰子织蛾、薇甘菊、红火蚁等病虫害防治,以及救护防治古树名木1634株次,均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有效遏制椰心叶甲等林业有害生物疫情蔓延扩散;通过加强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现场检疫工作,海口对调入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实施复检。2016年以来,共组织开展产地检疫47933亩,办理调运检疫及现场检疫90576车次。
在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方面,海口以发展花卉产业为着力点,助推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林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其中,海口通过培育花卉龙头企业,推进品牌化、标准化建设,引导和带动当地村民种植花卉,全市现有规模超过100亩的花卉企业或种植户近80家,500亩以上的16家。全市花卉种植面积达到7.02万亩,占全省花卉种植面积的50.7%,其中,全市鲜切叶种植面积近3万亩,是全国最大的鲜切叶生产基地。目前,通过花卉产业的发展和带动,海口林业产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2018年林业经济总产值56.96亿元。花卉产业已成为海口农民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来源:海口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