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的起伏,不仅反映经济运行,也牵动着普通居民的心。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46.16万亿元,同比增长13.9%,增速比上年末低0.9个百分点,连续20个月回落。相关专家分析,房地产贷款增速稳步回落,意味着住房需求更加偏向于居住主导,这有利于降低房地产金融风险,促进楼市平稳健康发展。事实上,近年来随着“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持续深化,中国各地都在主动克服“房地产依赖”的冲动,这增强了房地产调控的定力,而民众对于楼市“稳”的预期也更加清晰。
《炒房降温,筑巢买房用于安家》
在去年的时候,住建部发布了《关于提升房屋网签备案服务效能的意见》,要求全面采集楼盘信息、提供自动核验服务、优化网签备案服务、提高数据使用效能、推进全国一张网建设,为建立房地产市场监测体系,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提供支撑。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召开座谈会,要求商业银行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严禁以房产作为风险抵押,通过个人消费贷款和经营性贷款等形式变相突破信贷政策要求,违规向购房者提供资金,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预期稳了供求总体保持平衡》
在走访中,笔者发现,“稳”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对楼市的预期,同时也是房地产市场保持供求平衡的社会心理基础。事实上,清晰的预期正在成为楼市平稳健康发展的新动力。去年在58同城、安居客联合发布2020年《4月国民安居指数报告》显示,购房者信心指数为102.7,环比上升1.8%。其中,48.9%的购房者认为政府会继续调控抑制房价上涨,有44.5%的购房者认为2020年是买房的好时机。业内人士指出,居住需求的有序回归并不会改变楼市整体稳定的节奏,坚持“房住不炒”也不是排斥合理的改善性需求,调控常态化将使房地产市场继续处于稳健的发展态势中。
《良性互动,稳健发展舞台更大》
专家指出,房价过高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明显的损害,同时房地产业自身也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带动力强。因此,只有长期坚持“房住不炒”,让房屋回归居住属性、让楼市供求实现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前几年楼市热的时候,有经济能力的亲朋好友都想要投资一两套住房。这两年大家心态平和了。”随着“房住不炒”政策的落实,房地产行业的核心价值链改变了,执迷于“买房发财”的人少了,追求“生活品质”的多了。
如今房地产开发商也开始更加注重建设高质量的楼盘,实现了良性的双向互动。“租购并举”,长租公寓也成为满足住房需求的重要供应者。去年“面对疫情,企业依然坚持以‘居住为本’提供服务。截至目前,我们150万在住租客中,绝大部分人员已顺利返程。疫情以来,自如共安置超过1.2万名返程租客,高峰时日均安置千人;为约6.5万名新签租客减免押金;为近1.8万租客提供了短期续约补贴和退租便利。”该负责人说。业内普遍认为,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机制,对房地产本身乃至宏观经济的发展都有积极影响。“房地产连接投资与消费、实体与金融、民生与增长,也关系到地方财政收入,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构建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机制,是实现房地产市场预期理性回归以及促进经济、金融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