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现状
海南自贸港康养产业起步较早,也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已经发展成为海南省的一个重要产业,海南几乎囊括了康养旅游包含的所有原生资源,如温泉、 海岛、 森林、 南药等。海南健康产业起步稳、成长快,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特色不断凸显,集聚格局初步形成。
1.康养产业产值及发展方向
2016-2019年,海南医疗健康产业增加值由101.61亿元增长到169.22亿元,GDP占比由2.5%上升为3.2%;2020年,在疫情的冲击下,前三季度医疗健康产业增加值114.71亿元。
医疗健康产业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确保各类市场主体更公平、更便利地参与海南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
推动制度集成创新。在乐城先行区试点卫生、药监“二合一”监管,在牢牢守住医疗安全底线的基础上,探索医药监管新模式,逐步形成体系化、规范化,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经验;以自贸港建设为契机,聚焦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定位,高质量发展乐城先行区,将其打造成为吸引境外医疗消费回流的重要载体;继续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
2.消费群体培育稳步发展
海南省有着数量庞大的“候鸟老人”群体,这类人群在目的地的停留时间比其他游客长得多, 而且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候鸟老人”群体还有望带动其亲友群体进行养老消费, 从而为海南省养老产业提供了一批潜在客户群体。“候鸟老人”是到海南省进行旅居养老的老年人群,是一种异地养老模式,而且具有长期性特色。2003年开始,大量的北方人尤其是来自东北地区的人南下逐渐形成“候鸟人群”。旅居养老要求老年人既需要有支持异地旅行的身体条件,还需要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因为旅居养老的消费比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都要高。
近几年,海南候鸟人口不断增加。据海南统计局及网上公开数据显示,海南候鸟人口由2015年的115万人增至2019年的171万人。流动型候鸟人口占比逐年增加,2015年流动性候鸟人口占比仅58%,2019年占比达63%。
从分布区域来看,三亚和海口候鸟人群近50%,其他分布于中东部区域较多。从年龄结构上看,海南候鸟人口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主。从人口来源来看,来源东北地区的候鸟人口占据半壁江山,北京、内蒙古、河北、山东等省市的候鸟人口约占四分之一。
从涉及领域上看,“候鸟群体”大多曾就职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党政军机关,以机关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候鸟人口大多选择靠海而居。
3.医疗健康配套飞速前进
自2015年海南省政府确定将医疗健康产业作为省重点经济发展产业之一, 并从多个方面对医疗健康产业进行扶持之后,海南省的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据规划,2020年海南省健康服务业预计占全省GDP5%,2025年实现占比增长至10%。尤其是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设立,为海南自贸港康养产业医疗服务配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竞争格局
1.分布区域
康养产业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海南省具有先天自然禀赋优势,并早已形成了“候鸟式”康养模式。
与其他产业发展相似,62%以上的企业分布在海口和三亚两个城市。据研究发现,海口与三亚康养企业类型中,80%以上为房地产和旅游企业,其余多为医疗、互联网(智能养老服务)、田园综合体/休闲农庄项目。
依托于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琼海康养企业集中于医疗旅游项目的开发,随着国内外知名医疗、器械、药品企业的落户,琼海博鳌成为高消费群体的医疗旅游首选地。随着海南“依山傍海”名片的推广,海南自贸港东部沿线城市康养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文昌、万宁和陵水得益于生态环境和农旅产业的协同发展,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从企业名录上看,这些地区的康养企业多集中于农业综合体和生态旅游项目。
儋州濒临北部湾,光热充足,独有的偏干燥滨海城市气候,同时儋州兰洋镇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世界奇泉(冷热泉),泉水含有氡等微量元素,硫磺含量极少且无异味,非常适合康疗,因此康养企业相对于其他城市较多。最后,丰富的热带雨林资源为海南中西部地区康养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乐东、五指山、保亭等地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周边群山环绕,受台风影响较少,同时利用森林生态资源、景观资源、食药资源和文化资源,与医学、养生学有机融合,开展养生、养老等多种业态的康养项目。
总体来看,海南康养资源开发基础呈现东西部不平衡态势,中西部地区康养产业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自然资源的康养功能尚未得到充分有效地挖掘和利用,康养产品开发碎片化,康养项目特色不突出。海南坐拥良好的资源和政策支持,但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不适合海南,高质量发展将是海南发展的重要方向。
2.规模结构
海南已形成了“候鸟”的康养模式,康养与旅游、地产结合,海南逐渐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不同模式的医养结合、康养地产及康养旅游企业。同时,传统的康养产品也渐渐增多,各种健康度假园区和康养小镇陆续出现。
从数据可以看出,海南康养产业发展重投资,规模在400万以上企业占比近70%,这些企业多为房地产企业和旅游企业转型,医疗服务企业仅占不到10%的比例,由此可见,海南康养产业生态布局不够完善。另外,规模在51-100万的企业市场占比近20%,这类多为保健食品、互联网医疗服务、月子中心等小规模康养服务企业,市场占有率较少,尚未形成产业规模,不具备发展核心竞争力。
从项目时间来看,海南康养产业在2012年后迅速发展,首先进入的是健康服务、疗养院企业,2017年之后,房地产、酒店管理与旅游企业大量进入,2018年之后,医养企业和农业综合体项目陆续进入康养产业,康养产业服务和产品范围不断扩张。
三、发展桎梏
1.基础设施尚待完善
发展康养产业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需要投资,康养产业作为消费性产业,也需要投资作为支撑。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康养产业是当前发展的重点。民间资本与社会力量的进入有利于促进康养产业多元化发展、促进创新以及提供持续发展动能,而吸引有活力、有潜力的社会资本进入康养产业的前提是市场化竞争机制的完善。
2.产融衔接不充分
融资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资本参与意愿,成为促进社会资金进入养老领域的主要瓶颈。康养产业具有成本高、投资回报期长、运营过程中不确定性较多等特点,产业的特殊性对资本市场、融资方式也提出了特殊性要求。中国康养产业起步晚,市场化水平偏低,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融资体系建设也处于初始阶段。目前从局部上看,各个支持康养产业的融资方式均有待完善;从整体上看,关于康养产业的融资系统性建设亟须加强。当前康养产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大部分资金来自银行贷款。
3.缺乏规范的产业发展机制
近几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大量康养产业相关政策,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18年版)》,以及最近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等,并且在土地供应、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方面也给予一系列优惠,国家政策对康养产业发展的支持不可谓不多,但是距离一个完整的、有规模影响力的养老市场和产业还很远。
首先,有关康养产业政策法规的推出往往落后于实际发展速度,未能很好地发挥出政策预见性和行业指导性作用;其次,有些政策比较笼统抽象,不够具体细化,操作性不强;再者,政策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增加执行难度,缺少相应的配套实施机制,使得政策难以真正落实到位;最后,受部门利益或概念理解差异的影响,落实主体不愿执行或难以界定而不予执行,而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无法疏通,康养产业的政策红利就难以充分释放。
4.产业链不够完整
海南康养发展多数只有地产,缺乏业态支撑,“康养”产品与服务提供不够完善,无康养的产业生态系统支撑,使得产业内核和技术创新不足。同时,企业进入这一行业良莠不齐,在推进康养产业的过程中出现重设施建设、轻运营管理,重短平快盈利、轻行业长期发展的现象。
此外,市场机制的不健全也致使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尚未成为康养服务主体。康养产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政府往往掌握着稀缺性资源或者具有绝对优势性的资源,但当前政府没有完全实现将康养服务经营权向市场和其他社会力量过渡。康养产业市场化竞争机制仍然不健全,突出体现在康养服务的市场价格机制还没有形成。
5.市场化与专业水平有待提升
长期以来,国内康养模式的发展处于困境之中。由于国家养老供给在城乡区域布局上的错位,公私立机构非平等性竞争乃至政策歧视性双轨制运行,导致了康养市场在不同供给主体间形成扭曲割裂的状态。
此外,相对于国外中高端医疗及康养服务,海南本地康养市场起步较晚,专业化服务缺乏。基于自然资源的康养服务并不能满足中高端人群的需求,高质量的介护技术、医疗服务及精细化管理是我国未来康养市场发展的方向,产业市场化水平与康养需求的供需结构不合理,也是制约海南自贸港康养产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康养产业需要政府的激励产业政策以及持续性的资金投入来主导推进。
资料来源:部分数据信息源自网络公开资料
结语: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的依据,想要了解更多,可以继续留意海居文章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