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在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局。无论对于中国经济还是普通民众,这场变革风暴都将带来重大影响。20年前,中国确定了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支柱性地位,住房供应不再以保障房为主,而是“逐步实现多数家庭购买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由此开启了轰轰烈烈的住房市场化之路。
住房,无论在中国经济的舞台,还是普通民众的生活,就此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中国进入保障房时代,对想买房的人意味着什么?这些好处你必须知道↓↓中国的住房市场化之路高速发展了20年之后,正在进入一个转折时代。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住房市场化改革,拉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解决了民众的住房短缺问题,按照央行的数据,我国城镇居民每户家庭拥有住房已经达到了1.5套。但与此同时,住房过度市场化,也带来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高房价给民众带来了沉重负担,而对中国经济而言,房地产也从当初拉动增长的火车头,变得越来越挤压其他行业的生存空间。从国际上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靠房地产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
中国加大保障房的建设力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利有弊。具体来看,短期之内会给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压力,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最近几年,中国开始重新思考住房过度市场化发展的利弊,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在淡化房地产的经济支柱地位,转而将越来越多的资源向保障房倾斜。一向引领改革风气之先的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转型的地方城市。2020年8月份,深圳市公开提出,将来让深圳市60%的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
让超过一半的市民住进公共住房,这意味着保障房已经取代了商品房的地位,将来在深圳成为住房供应的主流。过去20多年,在全国住房市场化的浪潮中,深圳一直是全国楼市的风向标,房价也高居全国之首,现在,深圳明确提出向新加坡模式转型,对于全国其它地方城市释放出了极强的示范效应。2016年那一轮房价大涨之后,中央提出“房住不炒”,随后几年,中国经济虽然历经各种挑战和压力,但是再也没有重启刺激楼市的老路,房地产逐渐退出了中国经济的舞台中心。
中国的保障房建设经历20多年的摸索,今年确立了最新的发展模式和体系。今年6月份,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其中提出“需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8月3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表示,“十四五”期间,住建部将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随着中国逐渐进入保障房时代,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生活方式也将迎来重大变化。对很多还没有买房的民众,在过去住房市场化为主的时代,很多普通民众难以支付高昂的房价,也没有办法享受便宜的保障性住房,住房成为生活中最沉重的压力。当民众从住房的大山下解脱出来,也可以有更多的余力进行其他消费,这不仅能大大提升生活质量,对于中国经济向消费转型也具有极大意义。如果将来保障房推进顺利,对于年轻一代而言,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大降低了买房的负担。
过去几十年,房子不仅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话题,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于,房子还是民众财富最重要的载体,过去楼市是民众财富的重要载体,有没有房子,有多少套房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家庭的财富水平。随着房价持续大涨,楼市也加剧了中国的贫富分化。2020年底,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人口,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要减少贫富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现在只有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和中低收入群体实现住房梦。
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之下,楼市将成为再分配的重要工具。10月23日,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房地产税的推进在一度放缓之后突然提速,和共同富裕的目标息息相关。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之下,楼市在财富分配领域的角色将发生重大变化。按照有关的统计数据,中国民众过去将7成资产配置在房产,2成资产配置在股市等金融资产,未来这两者的比例可能会逐渐逆转,配置房产的比例逐渐下降,而对股市等金融资产的投资比重逐渐上升。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结语: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的依据,想要了解更多旅居旅游,可以继续留意海居文章更新。